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与民俗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古人渐渐形成了许多基于某个节气独特的生活和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慢慢就演变成了属于二十四节气特有的民俗,有的甚至还逐渐演变为了复合型的传统节日,这些习俗和节日无不寄托着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有些节气民俗已经逐步被简化,甚至消失殆尽,变成了一种淡淡的历史印记。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些有着高度社会性价值的节气民俗也应被重视起来,现将部分节气传统习俗略述如下。
其一,立春。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古人在此日要举行迎春活动。据《史记》记载,周天子在立春这一天亲率九卿以及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祈求丰收。清朝时,各州县也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其中以“鞭打春牛”最为盛行。据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所谓“春牛”,就是用泥土塑成的土牛。立春正午,由官员执鞭抽打三下,其用意在于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将春牛打碎后,人们争抢春牛的土块,将其带回家中,或置于牲圈,或撒于田中,无非是要讨个吉利,企盼来年牧畜兴旺,粮食丰收。立春之日还有一种名为“咬春”的习俗,《明宫史》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相互请宴,吃春饼和菜。以绵塞耳,取其聪也。”《燕京岁时记·打春》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
其二,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立夏日”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围绕着这一节气形成了许多礼仪习俗,“称人”便是其中之一。《清嘉录·四月》载:“(立夏日)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秤之,以验夏中之肥瘠。蔡云《吴歈》云:‘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清人秦荣光的诗句中也有“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之说,即以体重增减来判断健康与否,如今这一习俗在某些地区仍习见之。在立夏时家中还要准备樱桃、青梅、麦这三种节物用以祭祖,称为“立夏见三新”(《清嘉录·四月》)。同时,适逢鲜蛋上市,孩子们在立夏这一天还要进行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斗蛋。斗蛋时,尖者为头,圆者为尾。蛋头对蛋头,蛋尾击蛋尾,两人相互使力,以蛋壳不碎者为赢。
其三,立秋。立秋日,周天子在此时要到西郊举行迎秋仪式。汉代则要举行田猎,以示秋来扬武之意。《梦粱录·七月》记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又言:“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武林旧事·乞巧》云:“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除戴楸叶、饮豆汤外,立秋日还有“咬秋”的习俗,似与立春日“咬春”相对。《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反映了古人在立秋日防病的风俗。
文章来源:《农业装备技术》 网址: http://www.nyzbjs.cn/zonghexinwen/2022/1213/367.html
农业装备技术投稿 | 农业装备技术编辑部| 农业装备技术版面费 | 农业装备技术论文发表 | 农业装备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农业装备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